河北国亮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亮新材”或公司)于2025年6月16日对北交所的第二轮问询进行了回复,重点解释了公司业绩稳定性、承包业务收入确认合规性以及未来毛利率可能下降等问题。
深度绑定模式筑壁垒 区域龙头地位稳固
国亮新材是一家专门为钢铁等高温工业提供耐火材料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在全国2000余家耐火材料企业中,2023年仅20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门槛,国亮新材成功跻身这一梯队。依托唐山“万亿级钢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公司与德龙钢铁、东海特钢、天柱钢铁等核心客户的合作历史已超10年。运输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等本地化服务能力,为公司积累了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部分客户采购占比极高,如2023年在东海特钢、天柱钢铁的单体采购比例分别为69.51%、78.93%,成为支撑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不仅是业内少数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之一,还拥有28项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T22590-2021轧钢加热炉用耐火浇注料》《GB/T4984-2023含锆耐火材料化学分析方法》等。这些资质和标准制定参与权不仅体现了公司的技术领先地位,还意味着其在行业规则制定中拥有话语权,能够推动耐火材料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规范化发展。
粗钢产量见顶回落 耐火材料结构性调整
钢铁行业作为耐火材料最核心的应用领域,其发展态势直接主导耐火材料行业的市场需求波动。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2010-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持续攀升,从6.27亿吨增长至峰值10.65亿吨。进入“双碳”时代后,粗钢进入平台调整期,产量出现小幅下滑,预计2040年将逐步回落至6-7亿吨水平。
耐火材料作为钢铁工业的关键配套材料,其行业周期性与下游钢铁行业呈现高度联动性。受粗钢产量下降等因素影响,2021年到2023年,钢铁用耐火材料行业需求的市场规模从1446万吨降至1350万吨,连续三年萎缩。预计2040年市场规模将缩减至200万吨级。
逆势增长 净利润两年翻五倍
在钢铁耐火材料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可比公司营收显著下滑,国亮新材实现了逆势增长。2021-2023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8.53亿元稳步增长至9.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3%;净利润从1606.81万元跃升至8379.83万元,实现两年翻五倍;基本每股收益也从0.26元/股提升至1.28元/股,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这一业绩的核心支撑来自公司持续强化的整体承包业务模式——不仅销售产品,还包揽设计、施工和维护全套服务。这种模式有三大优势:
一、客户更依赖:服务为量身定制,客户难以更换供应商
二、利润更稳定:通过优化使用方案帮助客户节省成本,自身也能赚取服务溢价
三、抗风险更强:即便行业下滑,老客户仍会持续采购服务
国亮新材整体承包业务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83%提升至2023年的89%,显著高于北京利尔等行业可比公司。这也是在行业不景气时,公司仍能保持利润快速增长的原因所在。
2024年,受下游钢铁行业“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弱平衡”的供需格局影响,部分客户因产能置换关停或合同到期未续约,国亮新材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09%至9.05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5.31%至7096.49万元。
2024年第四季度,因钢材价格触底反弹带动耐火材料需求回升,叠加新开拓沧州中铁、东华钢铁等客户及与天柱钢铁深化合作,国亮新材营收呈现复苏迹象。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进一步验证了复苏动能,实现营业收入2.41亿元,同比增长10.42%;净利润2082.29万元,同比增长28.09%。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在手整体承包订单金额达7.52亿元,合同期限多为2年及以上,为后续增长提供了充足保障。
尽管业绩改善,国亮新材的应收账款规模却持续处于高位。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36亿元、4.42亿元和4.81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逐年上升至45%,资金占用压力不断加大。尽管公司称已按会计准则充分计提坏账准备,各期末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分别为7.93%、7.22%和6.55%,但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其计提比例显著偏低。
此外,在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国亮新材还面临着产能利用率逐年下滑却募资扩产的问题。近年来,公司产能利用率从101%降至76.9%,但募投项目仍计划新增20万吨产能(镁碳砖5万吨+再生料15万吨)。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逆势扩产”的合理性及消化能力,警惕产能闲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