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区域性综合能源服务商新中港(605162)交出了一份兼具稳健性与战略前瞻性的年度答卷。2024年,公司坚持”传统业务提质+新兴领域突破”的双轮驱动战略,通过持续的技术改造、新能源业务拓展和用户协同创新,在热电联产这一主营业务稳健发展的同时,储能等新兴业务也取得显著进展,展现出向现代化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的强劲势头。
根据年报披露,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2亿元,净利润1.47亿元,扣非净利润1.33亿元。在资产规模方面,公司总资产达18.85亿元,净资产13.18亿元,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计划实施每10股派发1.8元(含税)的分红方案,合计派发现金红利7209.22万元,分红比例高达49.2%,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 能效水平再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热电联产的电力和压缩空气收入2.05亿元,销售蒸汽283.10万吨,实现蒸汽销售收入6.26亿元。新中港通过优化机组的负荷分配策略,发挥高参数全背压技术优势,特别是发挥亚临界(一次再热)参数机组的优势,并提高蓄热装置(3*2500立方米)对热负荷的调峰能力,使公司的热效率和㶲效率保持较高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减碳领域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兑现: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出售碳排放配额结余量17.4933万吨,交易总金额1710.84万元(含税),2019年至2023年公司累计出售碳排放配额结余量105.73万吨。这种“技术减碳+碳资产运营”的双轮模式,为公司未来参与全国碳市场扩容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用户端,公司积极推行“三公开、三降低”策略,让用户充分了解供热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煤价、供热品质参数,规范供热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用户满意度。为满足位于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街道的绍兴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等多家工业企业的用热需求,公司开建“向嵊州经济开发区浦口片区新建供热管道项目”,预计投产后公司的供热量不仅上一个新台阶,也将为嵊州市经济开发区浦口片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打造区域碳中和能源中心
2024年新中港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稳步拓展。子公司越盛储能投建的100MW/22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自2024年3月开工,7月即投入商业运营,报告期内完成充电量8232.49万kwh,上网电量7085.76万kwh。该项目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充放电效率、设备完好率等指标均居行业前列,不仅获得嵊州市授予2024年度制造业投资“奔跑”奖,更有效缓解了嵊州电网压力。
将固废与生物质耦合是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点。通过升级5台锅炉,公司一年内处理的生物质及固废总量达到10411.09吨,控股子公司浙再新中港生产的RDF燃料棒产量达到8893.30吨。值得一提的是,公司2号机组设备更新升级改造项目被列入特别国债支持项目清单,该项目已于2024年年底启动建设。项目完成后,将显著提升公司的热效率和㶲效率,同时增强公司的供热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供热需求。
政策层面,热电联产作为煤电中效率最高、排放最低的能源形式,仍是工业园区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尤其在浙江“一园一热电”的格局下,高效背压机组耦合生物质燃料的技术路径,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环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中港的战略蓝图已然绘就——把公司打造成“具有规模优势,环保和碳排放强度可与天然气机组相媲美的区域综合能源供应中心和碳中和中心”的区域公用热电联产企业。这一战略定位凸显了公司在区域能源转型中的雄心与担当。
公司的发展路径展现出清晰的战略思维:首先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持续优化机组性能和推进数字化升级,实现能耗指标和碳排放强度的行业领先;其次是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创新性地整合生物质、固废、天然气等多种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最后是拓展综合能源服务边界,从传统的蒸汽供应向电力、压缩空气、冷热联供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升级,全面提升服务价值。
在“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能源变革时代,这家深耕绍兴的区域性能源企业,正以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务实的创新精神,探索出一条传统热电企业绿色转型的示范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