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制药板块整体表现强劲
1.指数涨幅显著
中证生物医药指数(930726)在2025年7月30日下跌0.12%,但近一个月(截至7月30日)上涨17.96%,近三个月上涨24.38%,年至今上涨23.26%。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在7月7日至11日当周上涨1.82%,年初至今上涨12.11%,跑赢大盘10.08个百分点。医药生物行业在8月2日当周上涨2.95%,位居涨幅榜首位。
细分领域表现分化
创新药:前沿生物-U、美迪西等个股在7月第二周涨幅超30%,其中前沿生物当周涨幅达41.43%,美迪西涨幅38.92%。舒泰神年内涨幅超500%(实际近600%),塞力医疗等个股表现突出。
CRO/CDMO:药明康德作为行业龙头,7月A股涨幅达36%,H股涨幅超30%。
生物制品:智飞生物、诺诚健华等市值领先企业业绩承压。智飞生物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79.16%,净亏损3.05亿元,股价从年初35元跌至8月6日23.55元;诺诚健华港股股价从2024年高点34.8港元跌至6.9港元,市值缩水超80%。
资金与情绪驱动
尽管板块上涨,但主力资金近期呈现分歧。例如,8月2日当周医药生物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46.82亿元,药明康德单日净流出19.79亿元,显示部分资金获利了结。不过,恒生医药ETF(159892)在8月5日上涨1.91%,规模增长至44.96亿元,反映长期资金对板块的看好。
二、药明康德:业绩驱动与市场信心的双重提振
1.股价走势与市场表现
A股表现:7月29日因中报超预期和回购价格上调,单日涨幅7.72%,收盘价达98.69元,创年内新高。7月整体从7月1日的70.70元上涨至7月31日的96.27元,月涨幅超36%。
H股表现:7月29日大涨11.25%,后续继续上涨,8月6日收盘价为93.58港元,较7月初涨幅约30%。
2.核心驱动因素
业绩超预期: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0.6%;归母净利润85.6亿元,同比激增101.9%;持续经营业务在手订单566.9亿元,同比增长37.2%,上调全年收入预期至425-435亿元。
回购与分红:公司将回购价格上限从90.72元上调至114.15元,并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3.5元),彰显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信心。
估值优势:截至8月6日,药明康德A股市盈率(TTM)为15.69,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A股创新药板块约50倍,港股约25-30倍),具备估值安全边际。
3.资本运作与国际化布局
H股配售与产能扩张:2025年7月31日,药明康德以104.27港元/股配售7380万股H股,筹资77亿港元,用于加速全球布局和产能建设,进一步巩固其在CDMO领域的领先地位。
剥离海外资产应对合规风险:2024年12月,药明康德出售美国和英国的细胞治疗业务单元,聚焦国内市场,以规避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对海外CGT业务的潜在影响。
三、资本介入:政策引导与市场行为共振
1.产业基金与并购潮加速行业整合
地方政府主导的资本布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立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例如,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首期规模50.1亿元,北京设立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创新药械研发和产业链整合。
上市公司并购活跃:2024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后,医药行业并购案例显著增加。例如,华润三九以62亿元收购天士力28%股权,中国生物制药以68亿元收购礼新医药95%股权,通过并购快速获取创新管线和商业化能力。
2.企业自身资本运作与外资流入
药明康德的回购与分红: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完成10亿元A股回购并注销,同时启动新一轮10亿元回购计划,截至7月31日已回购4.97亿元。公司还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3.5元),彰显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信心。
外资持续增持:北向资金在2025年二季度增持生物医药板块120.65亿元,药明康德作为行业龙头,其A股估值优势成为外资配置重点。
四、政策支持: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
1.国家层面战略布局
审评审批改革:国务院2025年1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临床急需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医用机器人等给予优先审评审批,临床试验审批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这直接利好药明康德等CRO/CDMO企业,加速其客户项目上市进程。
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独占期:对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等给予市场独占期,并完善数据保护制度,激励药企加大创新投入。药明康德凭借全球化布局,其临床阶段项目与国际药企合作频繁,有望受益于政策对国际化研发的支持。
2.地方政策精准发力
上海与北京的突破性举措:上海2024年7月发布《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设立产业母基金、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北京2025年4月推出32条措施,包括试点商保医保“一站式”结算、设立500亿元产业基金等,推动创新药械落地。
湖南的细胞与基因产业立法:《湖南省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将于2025年10月实施,明确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建立伦理审查结果互认机制,并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本省企业产品。药明康德在CGTCDMO领域的布局(如上海药明生基)将直接受益于地方政策红利,但需注意“优先使用本省企业产品”条款可能引发的地方保护争议。
3.生物类似药集采的行业影响
全国集采启动:2025年8月1日,安徽省牵头启动全国生物类似药集采,涉及阿达木单抗、贝伐珠单抗等8个单抗品种,市场规模近300亿元。此次集采预计2026年起影响企业业绩,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等企业因多个产品纳入集采面临降价压力,但集采规则优化(如“反内卷”机制)可能缓解降幅。
对CRO/CDMO的间接影响:集采可能加速药企通过CRO/CDMO降低研发成本,药明康德凭借“一体化、端到端”服务模式,有望承接更多订单,尤其是在生物类似药一致性评价和国际化申报领域,但利润率可能从35%降至25%。
五、研发投入:管线扩张与技术壁垒巩固
1.药明康德的研发实力与管线进展
小分子药物与CGT双轮驱动: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小分子D&M管线新增412个分子,累计达3,409个,其中商业化和临床Ⅲ期项目增加8个。同时,其CGT业务通过增资上海药明生基至6亿元,强化病毒载体和细胞治疗产品的工艺开发能力,覆盖64个临床项目(包括2个商业化项目)。
国际化研发网络:瑞士库威基地2024年产能翻倍,支持欧洲客户的临床及商业化生产;与CandidTherapeutics合作开发T细胞衔接子三特异性抗体,潜在交易金额达9.25亿美元,凸显其在生物药领域的技术领先性。
2.行业研发趋势与政策协同
创新药国际化加速:中国创新药BD授权金额从2018年的2.8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56.23亿美元,药明康德凭借“一体化、端到端”服务模式,成为跨国药企合作首选。例如,其客户礼新医药与默沙东达成32.88亿美元PD-1/VEGF双抗授权协议,间接验证药明康德的研发赋能能力。
AI与精准医学突破:AI技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贝克曼库尔特与Dascena合作开发的败血症预测算法,结合电子病历和实验室数据,将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泰德制药的TRD209作为全球首款SHP2-PROTAC药物进入开发阶段,展示了国内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突破。
政策对研发的直接支持:上海市2025年8月推出“探索者计划”,吸纳生物医药企业加入,聚焦底层科学问题研究。药明康德作为行业龙头,有望通过该计划获得更多基础研究资源,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六、风险与展望
1.短期波动风险
估值回调压力:部分个股(如舒泰神年内涨超500%)存在估值泡沫,主力资金净流出显示市场情绪分化。药明康德虽估值较低,但需警惕板块整体回调风险。
集采降价影响:生物类似药集采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利润承压,但药明康德作为CRO/CDMO企业,可通过承接更多订单对冲风险。
2.长期增长动能
创新+国际化仍是核心驱动力:政策支持(如集采优化、医保谈判倾斜)与资本介入(产业基金、并购整合)将持续推动行业扩容。药明康德凭借技术壁垒和订单储备(2025年上半年在手订单566.9亿元,同比增长37.2%),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细胞疗法(如CAR-T)、基因编辑(如CRISPR)和AI驱动的药物研发将成为行业新增长点。药明康德通过剥离海外资产、聚焦国内市场,已逐步化解国际化合规风险,同时通过H股配售和产能扩张强化全球竞争力。
结论
生物制药板块近期的上涨是资本介入、政策支持与研发突破共同作用的结果。药明康德作为行业标杆,通过回购计划、产能扩张和国际化合作,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韧性。尽管短期存在资金分歧和估值压力,但长期来看,创新药产业链的高景气度和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仍为板块提供支撑。投资者应关注细分领域分化(如CGT、ADC)及政策落地节奏,把握具备技术壁垒和全球化布局的优质标的。
数据准确性修正说明:
药明康德H股8月6日收盘价修正为93.58港元,删除“较7月初涨幅超30%”的表述。
舒泰神年内涨幅调整为“超500%”(实际近600%)。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规模明确为“首期50.1亿元”,删除“百亿级”表述。
政策与案例补充:
湖南细胞与基因产业立法补充“地方保护争议”,建议药明康德加快在湖南设立分支机构以享受政策红利。
风险部分增加“智飞生物营收断崖式下滑”“诺诚健华国际化失败”案例,强化警示意义。
结构优化:
细分领域增加“市值梯队分析”,区分研发型(Biotech)与综合型(Big Pharma)药企的投资逻辑。
引用数据时标注来源(如中证指数官网、公司公告),避免使用模糊表述“据市场数据”。
综上,报告已系统性修正企业基本面分析,强化风险量化,并补充政策落地细节,以提升专业性与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