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并购重组 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注册批复:打造全球船舶工业领域的国家队

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获注册批复:打造全球船舶工业领域的国家队

2025年7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了《关于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5〕1501号)(以下简称“中国证…

2025年7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具了《关于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5〕1501号)(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批复”)。中国证监会批复的主要内容如下:同意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3,053,192,530股股份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中国船舶并购中国重工正式进入了实质性实行的阶段。

交易完成后,中国船舶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及业务,总资产超4000亿元,营收及净利润规模超3000亿元,成为A股史上最大规模吸收合并案例。合并后上市公司将成为全球资产规模、营收及手持订单领先的造船业巨头。截至7月22日,两家公司市值分别达1551.93亿元和1096.78亿元。

重组背景

本次交易是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存续公司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完善国有上市公司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支撑力量。

当前全球船舶工业迎来复苏,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指标持续改善提升,船舶制造企业迎来发展的关键机遇。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5,025.3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03%;新接订单量12,903.3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5.28%。截至2024年末,手持订单量24,251.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7.42%。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57.01%、76.96%和66.54%,持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全球造船龙头地位稳固。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4年,全球新造船交付4,037.68万修正总吨,较近五年(2019-2023)均值增长21.94%。截至2024年末,全球手持订单1.56亿修正总吨,同比增长17.51%。主力船型构成亦发生变化,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气体船、油船、客船保持同比增长。客船市场明显回暖,大型邮轮订单不断释放。2024年12月,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收报189.16点,同比增长6.05%,新造船价格较2020年10月的125点涨幅超过50%。根据克拉克森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球集装箱船平均船龄已达到13.85年,距历史峰值仅0.2年;成品油船平均船龄13.34年,距历史峰值约1年;散货船平均船龄12.23年,距历史峰值不足3年;船队老龄化使得全球船队船舶更新需求紧迫,且在绿色低碳的背景下老旧船型的更替或将进一步提速。

国家相关部门相继颁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等行业相关政策,瞄准现代航运等重点目标,着眼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需求,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和质量水平。在此背景和形势下,我国核心造船企业发展迎来了由大向强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开拓的关键期。本次交易能够进一步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助力存续公司抓住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机遇,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成为全球造船业发展的引领力量。

重组目的

根据重组报告书,通过本次重组要达到四个重要目的。

1、整合主要船舶总装业务,减少上市公司同业竞争

2019年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联合重组后,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下属上市公司,在船舶制造、维修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通过本次交易,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船舶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有利于规范同业竞争,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长期利益。

2、把握行业景气提升机遇,打造世界一流造船企业

当前造船行业景气度提升、新造船市场活跃,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指标不断攀升且中国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我国造船行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本次交易从合并双方发展战略出发,通过核心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以及技术、人员、生产能力、客户、品牌、供应链等核心资源协调,充分发挥合并双方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聚焦价值创造、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品牌溢价,有效提升存续司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存续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3、聚焦主责主业战略使命,支撑世界一流海军建设

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对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和先进海军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交易将全面整合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舰船装备研制体系,实现产业协同、优势互补,满足国防建设对于先进海军装备的需求。交易后的存续公司将继续勇担“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使命责任,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贡献力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坚决当好党和国家最可信赖和依靠的力量。

4、借力资本市场政策东风,促进存续公司长远发展

本次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合并双方深化改革,促进存续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存续公司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上市平台资源配置作用,增强资本运作反哺产业发展的能力,为存续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方式及具体方案

本次交易的具体方式为:中国船舶以向中国重工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为吸收合并方,中国重工为被吸收合并方,即中国船舶向中国重工的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交换该等股东所持有的中国重工股票。本次合并完成后,中国重工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中国船舶将承继及承接中国重工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中国船舶因本次换股吸收合并所发行的A股股票将申请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的吸收合并方为中国船舶,被吸收合并方为中国重工。

换股价格及换股比例

本次换股吸收合并的定价基准日为吸收合并双方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根据《重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经合并双方协商确定,本次换股吸收合并中,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37.84元/股。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按照定价基准日前1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确定为5.05元/股,并由此确定换股比例。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中国船舶股票数量=中国重工的换股价格/中国船舶的换股价格(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保留四位小数)。根据上述公式,中国重工与中国船舶的换股比例为1:0.1335,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以换得0.1335股中国船舶股票。自换股吸收合并的定价基准日至换股实施日(包括首尾两日),除吸收合并双方任一方发生派送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配股等除权除息事项,或者发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或监管部门的要求须对换股价格进行调整的情形外,换股比例在任何其他情形下均不作调整。

双方业绩介绍

报告期内(2023-2024),中船重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670,266.76万元和5,543,629.64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78,670.07万元和131,067.90万元。

中国船舶报告期(2023-2024)营业收入为7,483,850.44万元、7,858,440.65万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295,739.70万元、361,413.56万元。

重组形成的竞争力优势

1、减少同业竞争维护股东权益

本次交易前,二者业务领域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本次交易实施后,中国船舶作为存续公司,消除两家上市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切实维护中小股东权益,进一步巩固与突出其船海主业。存续公司将整合双方资源,优化船舶制造板块产业布局,发挥协同效应,有效提升存续公司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2、推动业务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船舶订单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行业经济运行效益明显改善。本次交易将有效推动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船海业务的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骨干船厂已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与产品,本次重组将统筹优化骨干船厂产业发展布局,深化核心技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大船厂的优势船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推动“中国船舶”标准走向世界。

3、聚焦价值创造,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绿色低碳转型速度加快,航运业需求旺盛,全球优质造船产能供给趋紧,对新造船市场形成有力支撑。本次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将强化精益管理、聚焦价值创造、提升管理效率,通过对经营、生产、采购、技术、资金等整合,持续优化造船能力和主建船型布局,全面提升其市场竞争能力。存续公司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提升,规模优势进一步发挥,产能优势进一步释放,从而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培育船舶新质生产力,提高长期经营质量与效益。

4、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品牌溢价

本次交易将强化存续公司集中经营能力,增强下属各船厂的高端船型制造能力,促进存续公司船海产品向高端化转型,打造“中国船舶”的品牌名片。本次整合将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存续公司针对不同船厂特点进行差异化品牌统筹管理,倾斜资源推动下属各大船厂建立主建船型的竞争优势和壁垒,进而提高中国造船业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提升中国船舶在全球造船行业的品牌溢价。

风险提示

根据报告书,本次重组存在本次交易被暂停、中止或取消风险)与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相关的风险、强制换股的风险、债权人要求提前清偿债务或提供担保的风险资产交割的风险、摊薄存续公司股东的即期回报和每股收益风险、与吸收合并后存续公司相关的风险、其他风险。目前看来,交易已经实施,风险仅为例行提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经互联-上市公司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ipo123.com.cn/archives/59258
上一篇
下一篇
Avatar photo

作者: ID01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345892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zgssgsw@ipo123.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