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电池技术展览会(CIBF 2025)成功举办,凌云光携锂电池极耳翻折设备、方形锂电池外观检测装备、隔膜高精度智能检测系统等明星产品登场,展现锂电池制造质量检测领域的硬核实力。
随着工信部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动力电池安全标准迎来历史性跨越。新规将”不起火、不爆炸”升级为强制性要求,锂电行业各项安全性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凌云光聚焦行业客户痛点,打造明星产品为锂电智造筑安全防线。
极耳翻折检测装备
极耳翻折这类藏在电芯内部的“隐形刺客”,传统人工目检存在手动拨片损伤风险且漏检率高,当前市面上检测产品则面临多层极耳(50层以上)边缘卷曲遮挡、粘连干扰等难题导致检测不准。
本次展会现场凌云光带来全新一代极耳翻折检测装备,基于先进成像+自研AI平台,设备搭载多级AI递进算法(传统算法+多层AI递进算法+综合决策算法),极耳层数计数可达100层,计数准确率>99.5%,过检率严格控制在0.5%以内,性能指标领跑行业,目前已经在多家头部企业获得批量交付应用。
性能特点
真安全:0漏检,过检率<0.5%;保障翻折无漏检。
适应强:最高可兼容极耳高度50mm,层数100层,适用于叠片/卷绕工艺检测。
更易用:用户可自行快速进行模型迭代。
方形锂电池外观检测装备
方壳电池表面划痕、凹陷、脏污、变形等缺陷类型多,异物和气泡很难区分,传统检测手段受限于二维成像技术,需要布局多个检测工位,设备体积庞大,成本高昂,不能批量应用。面对蓝膜包裹、喷涂反光等复杂工况时,往往陷入“看不清、检不全、判不准”的困境。
凌云光现场展出全新一代方形锂电池外观检测装备,采用最新2.5D成像技术,完美兼容喷涂工艺,包蓝膜工艺,可检出硬质异物、气泡、防爆阀电解液残留、凹坑等,实现外观六面真全检,且设备体积较传统方案大幅缩减,老产线升级同样适配。
性能特点
真省人:六面全检,过检率<1.5%,关键缺陷0漏检。
换型快:已有型号24小时完成转型。
轻量化:占地<7㎡,提高生产线空间利用率。
隔膜高精度智能检测系统
隔膜被称为锂电池“第三极”。一个30um的针孔,就足以使一整卷2000米、价值万元的薄膜降级甚至报废。制程过程任何操作不当或环境中微小杂质都可能导致膜面出现破损、划痕、漏涂等各类缺陷。
凌云光FilmHERO2.0隔膜高精度智能检测系统,检测精度可达30um,稳定检出>10DN的缺陷,缺陷分类准确率>99%,自动判定成品卷等级,无需人工介入,判等准确率>99.9%;此外可实现缺陷数据自动分析和统计,实现质量追溯和工艺改善;帮助客户解决隔膜针孔漏检、浅缺陷漏检、假缺陷等痛点问题,助力实现零投诉。
性能特点
精度高:关键缺陷0漏检,30um针孔100%检出。
检测严:稳定检出>10DN的缺陷,单卷超10W+缺陷不卡顿。
分类准:支持30+类缺陷分类,平均分类准确率大于99%。
自判等:自动判定成品卷等级,准确率>99.9%。
智能仓储解决方案
同期展出的智能仓储解决方案,通过仓储智能化技术实现物料高效流转与精准管控,系统集成自研四向穿梭车、智能立库等自动化设备,结合WMS智能算法,推动作业最优化—动态优化库存布局、缩短拣选路径,降低人工干预风险,有效提升生产运营智能化水平。
当全球新能源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从AI驱动的工艺溯源到全制程质量闭环,每一处技术升级都在重塑锂电制造的信任底线。未来,凌云光将持续加码“Vision+AI”技术融合,让明星产品不断进化,实现不仅拦截问题,更能预防问题,服务产线,赋能生态。凌云光将与客户共同解锁零缺陷制造的终极密码,让每一块电池都成为安全与效能的“双优生”,筑牢新能源智造时代坚实的质量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