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 杨健:市值管理不是“包装股价”,需厘清五大逻辑

杨健:市值管理不是“包装股价”,需厘清五大逻辑

2025年5月18日,在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七届CFO论坛上,一场关于市值管理的深度探讨正悄然开启新范式。作为论坛主旨发言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教授首次完整公开“市值…

2025年5月18日,在江西财经大学第十七届CFO论坛上,一场关于市值管理的深度探讨正悄然开启新范式。作为论坛主旨发言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教授首次完整公开“市值治理五大逻辑”,以穿透当前市场对市值管理的误解与异化。他指出:“真正有效的市值管理,目标从来不是稳定股价,而是构建一套能够让市场相信、识别并愿意定价企业真实价值的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教授

本次论坛由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周冬华教授主持。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袁红林,江西省内部审计师协会会长胡志勇,江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许明坤出席并致辞。

论坛期间,同步举行了江西财经大学兼职硕导礼聘仪式、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客座教授礼聘仪式、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管考磊教授参与相关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副主任、济安金信首席经济学家陈健瑜博士,ACCA中国内地企业关系主管芦狄,江西省上市公司协会副秘书长梁松等也受邀参与研讨。中国教育集团、国旅文化投资集团、佳兆业集团、九岭锂业、江龙船艇等多家知名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莅临现场,共话市值治理与价值未来。

乱象揭示:市值管理不能沦为“股价粉饰术”

近年来,“市值管理”频繁出现在监管政策、资本市场报道与上市公司高管的公开话语中。尤其在“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加强市值管理之后,它迅速成为A股的热门话题。然而,热度之下,却是理解的严重错位和实践的系统缺位。

在演讲开篇,杨健教授直言当前市值管理面临的三大误区:“很多公司把市值管理当作应付考核的工具,结果沦为炒概念、做回购、搞叙事的技术性修饰,而不是战略性工程。”

他将这种异化总结为三种常见形态:

1、“反向操作”的治理错位:不少企业在市值承压后才临时上阵“救股价”,反而使得市值管理沦为危机公关,而非预先嵌入公司战略节奏中的长期机制。

2、“临时应急化”的管理习惯:企业往往只在股价异动、重大事件前临时响应,把市值管理当成“救火工具”,而不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3、“职责漂移”的组织断裂:市值管理责任被人为切割给董秘、公关或资本部门,实际却需要财务、战略、经营、监管沟通等多部门统一协同。单点发力最终只能是“内容对了、表达跑偏”。

在杨教授看来,这些现象本质上是企业把“市值”当作可以操控的市场幻象,而非真实反映企业能力与信用的价值结果。“如果管理层沉迷于制造市值幻觉,最终一定会被市场反噬。”

三重透镜:市值管理是一场跨学科的价值治理工程

在厘清市值管理的异化现象之后,杨健教授指出,企业市值并非由单一部门或战术所能左右,而是由价值生成、价值表达与价值识别三大机制共同驱动。

他认为,市值最终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认知。如果企业自身缺乏清晰的战略、稳健的财务与规范的治理,任何短期股价维护都难以支撑市值的可持续性。因此,“价值本体”的构建是市值管理的起点,是企业被定价的基础。

信息披露与资本沟通是连接企业与投资者的关键桥梁。当前许多企业的问题在于忽视了价值表达的系统规划,导致战略、财务与市场认知严重脱节。市值管理应超越回应式公关,回归信息的完整性与逻辑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媒体与分析师承担“次级验证”功能,其解读仍受限于企业提供的信息框架。

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静态估值工具往往失效。杨健教授以“济安动态定价模型”为例,指出金融科技能整合财务、流动性、舆情等多维数据,通过动态建模帮助企业理解市值动因,从而规避“误判型博弈”与“信息落差”。

市值治理的五大逻辑主张:构建被定价的能力

市值是企业价值与市场定价之间的映射结果。杨健教授在论坛中指出,要真正理解并有效实施市值管理,必须厘清五个底层逻辑。这五个逻辑,分别对应企业市值能否被市场合理识别、持续验证与稳定反映的五个前提。

逻辑一:定价者决定资本游戏规则,投资者结构影响市值弹性

企业市值的长期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其内在价值表现,更受制于谁在进行定价。杨健教授指出,在一个以投机资金为主、换手率高的投资者结构中,即便企业基本面优良,其市值也容易受到非理性波动影响。

因此,市值管理的第一步,是重塑投资者结构。企业需要主动与长期资金建立关系,将定价权交还给关注基本面、具备长期持有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从而提升市值的稳定性与反映效率。

逻辑二:理论定价是价值投资的基础,投资价值应当可识别、可排序

杨健教授强调,市值管理并不等同于资本运作,也不能停留在模糊的估值感知上。要让市值表达企业价值,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可识别、可排序、可验证的理论定价体系。

他提出,应明确区分“价值投资”与“投资价值”:前者是一种理念,后者是投资者实际做出选择的前提。而企业必须提供一套清晰、有逻辑、可验证的“投资价值”证据链,包括财务指标、战略前景、治理效率等,才能让市场真正理解并认同其长期价值。

逻辑三:市场是定价体系的检验机制,市值管理需接受周期验证

市值的真实性,不在于企业是否做出“漂亮的叙事”,而在于其价值是否能经受时间与市场的检验。杨健教授指出,一个成功的市值管理体系,必须能够穿越周期,形成“战略—执行—定价—验证”的闭环。

如今监管更关注企业市值变化背后的成因,是否与真实经营和长期价值相符;市场也越来越倾向于相信那些兑现能力强、经营稳健的公司。这迫使企业必须提升披露质量,让市场看得懂、信得过。

逻辑四:济安定价模型提供实操工具,动态衡量“价值偏离度”

杨健教授介绍,基于多年国家课题研究与实证验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与济安金信共同构建的“济安动态定价模型”,提供了一套动态化、多维度、跨周期的价值衡量框架。

该模型通过内在价值、绝对价值、相对价值、反身性价值与博弈价值五大维度,量化评估企业真实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偏离程度,并以“价值偏离率”指标为核心,服务于指数开发、投研支持与市值风险监控。

实践数据显示,该模型支撑的“中证腾讯济安价值100A股指数”自2013年以来年化收益达10.61%,在多个周期中持续跑赢主流宽基指数,验证了理论体系的可实施性。

逻辑五:企业是否具备价值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市值管理的前提

最后,杨健教授提出了一个被长期忽视但极为关键的问题——企业是否已具备进行市值管理的“入口资格”。他指出,市值管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启动,其关键不在于“是否开始做”,而在于“是否具备做的基础”。企业必须首先获得进行市值管理的“入口资格”,即具备被合理定价的价值管理能力。

他提出,判断这种能力需观察五个关键支点:

战略方向清晰,业务结构具有可持续性;

财务结构真实、稳健,具备抗周期能力;

治理机制完善,决策层权责清晰;

信息披露连续、一致;

投资者关系与资本沟通机制健全、通畅。

“市值管理的前提,是价值本身具备被识别、被验证、被交易的条件。”他指出,许多企业试图跳过价值生成的过程,直接进入价格博弈,最终结果不是市值增长,而是信任透支。缺乏上述基础,任何市值管理举措都可能沦为空转。市值管理的本质,不是调控价格,而是建立一套让市场能看懂、愿意买单的价值表达机制。

市值管理的实战路径:在协同中落地,在战略中生根

杨健教授强调,市值管理需从理念走向实践,构建可执行、可持续的路径,包括横向协同与纵向嵌入战略的逻辑。

他提出建立“5R协同机制”,以解决职责碎片化问题。市值管理不能仅归口于董秘或IR部门,而应打通战略、财务、投资者关系、公关与合规等环节,形成以投资者沟通为轴心的协同网络。5R涵盖投资者(IR)、机构投资者(IIR)、分析师(AR)、媒体(MR)与监管(RR),共同在信息披露、预期引导、情绪管理与合规响应中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市值管理必须纳入战略规划,而非临时操作。缺乏战略支撑的表达终成空中楼阁。企业应将市值治理与业务、财务、资本与风控统筹推进,使市值表现成为战略执行的市场反馈,资本行为成为价值实现的配套工具。

最终,市值可持续性取决于企业能否向市场传递一致、清晰、可验证的价值预期。唯有以内生价值为锚、以预期管理为主线,企业才能构建长期估值溢价。

走出价格幻象,回到价值治理的起点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由“融资市”向“投资市”转轨的关键窗口期。从强调“故事”到回归“估值”,从鼓励“市值”到建设“能力”,从关注“价格”到重塑“信任”,每一项改革都在重新界定市场与企业的边界。

市值治理,并不是“新瓶装旧酒”,市值管理的变化,正在悄悄改写市场规则。真正站得住的企业,不是那些靠情绪拉高市值的赢家,而是那些能让市场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愿意长期投入的经营者。(来源:合富永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经互联-上市公司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ipo123.com.cn/archives/68116
下一篇
Avatar photo

作者: ID01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345892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zgssgsw@ipo123.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