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司 千禾味业(603027):舆情风波后的韧性修复与价值坚守

千禾味业(603027):舆情风波后的韧性修复与价值坚守

在调味品行业深度调整与消费信心波动的双重挑战下,千禾味业(603027)2025年半年报交出了一份充满转折意味的答卷。公司8月27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1-6月实现营业…

在调味品行业深度调整与消费信心波动的双重挑战下,千禾味业(603027)2025年半年报交出了一份充满转折意味的答卷。公司8月27日晚间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3.18亿元、归母净利润 1.7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07%和30.81%。尽管业绩短期承压,但透过数据表象,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以 “零添加” 为核心卖点的企业在舆情冲击后的快速修复能力—5月线上线下渠道销量环比增长约15%,6月线上销量环比增长 19%,线下商超渠道增长超20%,呈现出清晰的U型回升曲线。这场危机中的韧性重构,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折射出中国健康调味品行业在争议中的成长与成熟。

信任重建:从标准坚守到技术升级

2025年3月的 “零添加” 争议,将千禾味业推向了舆论漩涡的中心。针对产品检出镉及 “千禾0″ 商标引发的认知混淆,公司第一时间回应: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公司成品库房、商场超市在售的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共计23批次,经检测结果均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 (GB/T 18186),所有产品未检出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食品添加剂。关于镉元素问题,千禾味业董事长伍超群解释道:”千禾味业创立这么多年来,就是实实在在认真做好产品,配料表清清楚楚。根据中国和欧盟标准来看,’千禾0’系列产品均远低于相近类别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

针对”千禾0″商标引发的争议,公司明确表示该商标用于区分零添加与非零添加产品线,”凡是使用 ‘千禾0’商标的产品都是零添加产品,仅使用食品原料,绝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为避免混淆,公司副总裁黄刚表示后续”千禾0″系列产品将不再标注 “零添加” 字样。

危机应对的关键,在于将被动解释转化为主动构建信任体系。千禾味业在上半年果断加大技术投入,新引进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先进检测设备,成立先进基础研究实验室,从硬件层面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公司与 1家科研院所、3所高校及8位行业权威专家展开深度合作,将外部质疑转化为技术升级的动力,这种开放协作的态度为行业树立了危机处理的范本。

在原料管控环节,千禾味业与四川久大制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定制专用食盐生产线已全面建成并正式投产。同时,公司还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达成种植合作,共建东北高标大豆供应链,保障高品质非转基因大豆稳定供应。这种 “从田间到餐桌” 的全链条管控,正是对消费者最有力的承诺。正如国务院食饮安全办在《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中强调的,食品企业应当 “采用天然原料及加工工艺,满足消费者需求”,千禾的实践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为其信任重建奠定了政策基础。

市场韧性:渠道深耕与消费趋势共振

业绩数据的 “U型反转”,印证了千禾味业市场根基的稳固性。尽管3-4月销量受舆情冲击明显,但随着信任体系的逐步重建,5月线上线下渠道销量环比回升15%,6月线上销量环比增长19%,其中天猫平台销量环比增长63%、快手平台增长56%、抖音平台增长约50%、京东平台增长26%。线下市场同样表现亮眼,大润发销量环比增长31%,比优特超市、银座超市、苏果超市等销量环比增长超 20%。

这种快速反弹能力,源于公司多年构建的全渠道布局优势。在线下渠道,千禾味业持续深化 “毛细血管” 式渗透,截至 2025年6月30日,经销商总数已达3307家,覆盖全国 370多座城市,线下渠道新增经销商171家,显示出渠道合作伙伴对其长期价值的认可。线上渠道则突破传统电商模式,通过内容电商、社交营销与自播体系的多维布局,有效提升了品牌曝光与转化效率,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成为销量回升的关键支撑。

6月,千禾味业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超1600场 “空瓶换购” 健康饮食科普活动,提升产品复购率,带动新用户首次 “尝鲜” 健康调味品,推动健康调味品消费潜力释放。

更根本的增长动力来自健康消费趋势的持续释放。千禾味业2008年推出零添加产品,比行业平均提前近十年布局健康赛道,这种前瞻性在行业政策变化中显现出价值。面对2027年3 月16日将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对 “零添加” 表述的限制,公司已启动包装、标签和宣传体系的全面升级,伍超群表示将争取在今年内完成对产品新包装、新标签、新宣传的确定工作,做到完全符合新规标准。这种提前应对能力使其在政策过渡期占据先机。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随着产品矩阵完善和网点渗透加深,千禾下半年收入有望企稳修复,利润端将受益于结构改善。

长期价值:产能布局与股东回报的平衡术

短期业绩波动并未动摇千禾味业的长期战略定力。2025年6月,公司智能制造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聚焦酱油智能发酵、后处理、灌装、仓储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新增高端酱油产能30万吨。随着二期项目的投产,千禾味业总产能跃升至120万吨,满产年总产值预计超70亿元,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增收超20亿元。这一前瞻性布局与健康调味品市场的增长潜力形成精准对接,随着下半年消费需求回升,新建产能将逐步释放,推动库存周转率提升,为业绩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财务健康度是支撑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底气。在业绩承压的背景下,公司仍坚持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含税),预计派现金额合计为1.03亿元,派现额占净利润比例为 59.16%。这种持续分红政策彰显了对投资者的责任担当。数据显示,千禾味业2023-2024 年的分红比例均超过80%,在调味品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这种 “盈利共享” 机制为其构建了稳固的投资者关系护城河。

研发投入的逆势增长更凸显长期主义导向。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4120.3万元,重点投向有机老抽、有机窖醋等高端新品研发。这种在逆境中的技术积累,将转化为未来的产品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调味品行业正迎来成本红利周期,2024年以来白砂糖、大豆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玻璃等包材成本也呈下降趋势,这些外部有利因素将与公司内部的技术升级形成合力,推动盈利水平修复。

行业启示:从概念之争到价值回归

千禾味业的舆情风波,本质上是中国调味品行业从 “概念营销” 向 “价值竞争” 转型的缩影。伍超群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坦诚表示:”舆情的影响对品牌肯定有伤害,对销量也有影响。当前对千禾来讲,第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品牌修复,第二仍然是强化开发,第三是销售网点建设。” 他认为,”以前,千禾味业埋头拉车,踏实做好产品,而现实是企业并非做好产品就能够’躺平 ‘的。除了产品力,还需要做好品牌力、渠道力”。

当”零添加”从少数企业的先发优势变为全行业的标配,当消费者认知从简单的”有无添加” 升级为对综合品质的追求,行业竞争的维度正在重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准通则》和《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不添加””零添加””无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将于 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伍超群认为:”新规是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的进一步规范,填补了行业规范的空白,促进了生产者规范标识,将有效杜绝此前市场’零添加’乱象,便于消费者选择。这是一件好事,让消费者更加关注配料表,让产品简单一点、干净一点。”

当前调味品行业呈现的”二元分化”趋势,为千禾味业这类专注健康赛道的企业提供了结构性机会。一方面,追求配料简单、健康有机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另一方面,基础功能、高性价比产品仍有庞大市场。千禾的实践表明,精准的目标客群定位和清晰的产品定义能力,将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公司在危机中强化的原料溯源、技术研发和渠道深耕能力,正是应对行业分化的核心抓手。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舆情推动了行业标准的完善。千禾味业提前启动的标签合规工作,不仅规避了政策风险,更抢占了标准升级后的市场先机,这种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的能力,值得所有消费企业借鉴。

在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之外,千禾味业的价值重构之路提供了观察中国消费升级的独特样本。从5-6月的销量回升曲线到稳定的现金流,从持续的研发投入到完善的渠道网络,这家历经风波的企业正在重建增长逻辑。正如伍超群所言:”相信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消费者能理解千禾。”当舆论的喧嚣散去,当市场的理性回归,那些真正坚守品质、尊重消费者、敬畏规律的企业,终将在行业的洗牌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位置。千禾味业的故事,还远未到终章,其韧性修复的过程,或许比一时的业绩波动更具行业启示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经互联-上市公司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ipo123.com.cn/archives/62359
上一篇
下一篇
Avatar photo

作者: ID010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345892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zgssgsw@ipo123.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