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武汉天源(301127)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在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4.17%;实现归母净利润1.30亿元,同比增长8.88%;扣非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8.60%,核心指标均实现稳中有进,彰显出企业强大的经营韧性和战略定力。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公司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对战略方向的坚定执行,以及对创新驱动的持续深耕。
现金流改善显著,经营质量全面提升
面对外部环境挑战,武汉天源将现金流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建立应收账款专项管理制度、实施分级催收策略,并创新将回款与绩效考核挂钩,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8.14%,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更大幅增长61.36%。这一数据不仅印证了公司“控制风险、夯实回款”管理原则的实效,更标志着其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阶段性成功——当行业普遍面临回款压力时,武汉天源以科学管理筑牢财务安全防线,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核心主业提质增效,运营能力持续突破
作为环保领域的老牌劲旅,武汉天源在水务治理与固废处置两大主业上持续发力。水环境治理板块通过技术优化与流程再造,推动大理、谷城等转运营项目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文山州广南县16个污水处理厂全部转入商业运营,榆横工业区污水处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均贡献2亿元营收。报告期内,公司水环境治理运营收入在上期较高基数上实现了同比14.57%的增长。
固废处置领域则实现跨越式增长:广南县、师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带动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运营收入同比暴增11倍,毛利率提升近3个百分点,成为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两大主业如同“双轮驱动”,既巩固了公司传统优势,又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充足动能。
绿色能源战略突破,布局未来增长曲线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武汉天源以30.2亿元新疆兵团光伏项目为支点,撬动绿色能源版图扩张。尽管该项目建造期尚未贡献利润,但其标杆意义深远——作为风光储领域的战略支点,项目并网后将带来高利润率回报,并优化公司现金流结构。与此同时,公司在智能超充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武汉智能超充综合服务样板站”已完成设备调试并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其从设备制造向能源服务延伸的升级转型,这种套组合拳,既展现了战略布局的前瞻性,又为未来盈利增长开辟了新赛道。
高端装备与海外拓展,构建全球化产业生态
在环保装备制造领域,武汉天源正书写着“中国智造”的新篇章。公司在广西南宁设立环保装备出口基地,重点开拓东南亚等目标市场;同时在海南、香港分别成立国际业务公司,全面统筹海外市场的投融资运作与供应链管理。国内生产基地协同发力,于江苏扬州投建江苏开润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专注研发制造电解水制氢方型电解槽等核心设备。通过这一系列战略举措,公司海外业务模式已从传统的“单点出口”全面升级为“区域深耕+全球协同”的新格局,成功构建起覆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产业生态体系让公司在全球环保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
创新驱动蓄势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通过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武汉天源正逐步构建起“传统环保+绿色能源+数字技术”的三维创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4100.62万元,同比增长114.02%,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期间,成功完成飞灰高温熔盐融炉、污泥/生物质熔盐储热低温碳化及电还原芬顿氧化等技术中试,并进一步完善了污泥低温旋流干化技术。此外,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氢能、储能、绿氨等绿色化工技术,并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机构就退役电池、风机叶片回收技术展开深入交流。公司还组建了校企联合中心,并聘请院士专家顾问团队,以强化技术支撑。
政企协同与第三方服务,打造多元增长极
在深化市场改革方面,武汉天源通过与多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功扩大了“政企朋友圈”,并同步优化销售渠道布局,为业绩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与此同时,第三方服务业务也取得显著突破,先后承接了威海南海新区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扩建委托运营、太湖县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特许经营、泾县生活垃圾中转站运营服务等项目,逐步形成了“改革驱动+服务增值”的业务协同发展新格局。
站在2025年的中点回望,武汉天源已从传统的环保工程企业,成功蜕变为涵盖“水务治理+固废处置+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的综合性环保科技集团。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持“4+1”战略布局,在夯实传统主业的同时,加速绿色能源与智能装备的产业化进程,以更加优异的业绩回报广大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