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装印刷的竞争,已从“比速度”转向“比品质、比智能”,一场关于传承与突围的深刻考验,正摆在“印二代”面前。
守业,也要突围
“毕业就进厂了。”
2011年,大学毕业的奚晓亮进入父亲一手创办的大洪印务,从印刷设备到ERP操作系统,一步步摸索企业的每个环节。
然而,厂区在上海,地贵、地小、难扩。
“印刷行业靠空间、靠布局,一旦卡住了,效率就上不去。”
2016年,作为“印二代”的他面临一次关键抉择——
是稳守父辈基业,还是大胆向前?他选择了后者。
2018年,大洪整体搬迁至浙江平湖,新厂落成。23亩土地,近3万平方米空间,为企业释放新潜能。

“顶配”逻辑 “质”“量”齐升
搬迁只是开始。真正支撑企业走得更远的,是技术,是品质,是效率。
搬迁后,大洪全面启动设备升级。印刷机全部升级为德国高宝,模切机和糊盒机选用行业顶尖的博斯特。“我们定下的采购标准很明确:要么是进口的,要么是国内最好的。”在视觉检测领域,奚晓亮延续了同样的标准。

▲奚晓亮在车间
第一次与凌云光接触,是在糊盒连线项目。
那时,他发现这家企业的系统设计“有点不一样”,“他们用插入式方案,飞达装置能省一个,下纸装置也能省一个。不用额外的独立装置,也不用多加人,效率却能提升。”更让他惊讶的是,与博斯特的整线协同几乎无缝衔接:不仅“看得准”,还能“连得上、跑得快”。
在制药包装领域,任何瑕疵都可能被判为不合格。
“我们面对的是医药客户,质量容不得一丝侥幸。”
凌云光的检测系统,让大洪实现了从“人工质检”到“数据驱动”的质控跃升。

如今,大洪已陆续引入糊盒检测、对版检测、说明书检测、印前对版、胶印在线检测等系统,实现生产实时监控与质量闭环,整体效率提升20%-30%。
“其实我最看重的,不只是设备性能,而是他们的服务。”
奚晓亮笑着说,“不是‘随叫随到’,而是根本不用叫。
系统稳定、团队响应快、沟通顺畅——你让我说出问题来,还真说不出来。”
对他来说,这份“省心”,正是信任的开始。
跨界成长 开拓新篇
在奚晓亮眼中,“守住”是底线,“增长”才是命题。
市场变化比印刷油墨干得还快。订单从大批量变为小批量、多频次,交付周期从月度压缩到日度。
大洪主动调整节奏,开始探索“第二增长曲线”。他带领团队布局RFID智能包装领域,自主定制嵌入式设备,将芯片嵌入服装吊牌,成功进入优衣库、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供应链。与此同时,他跨界进入文创包装市场,与《庆余年》《狐妖小红娘》等热门IP合作,在杭州开设直播间,让“大洪制造”走向“大洪品牌”。
“做企业不能只坚守,要不断成长。”这句话,奚晓亮说得平静,却极有力量。
如今,平湖二期工厂的AGV搬运系统、立体仓库正加速落地,“全线智能化”已成为他的新目标。
智启新章 薪火相传
11月6日,浙江大洪包装迎来32周年庆典,奚晓亮正式接棒。
“智启新章,薪火相传,共筑洪图”——这不仅是一句主题语,更像是一种誓言。从父辈白手起家的印务工厂,到如今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大洪的故事,正在一代人的手中延展出新的篇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奚晓亮在演讲中引用了这句话。
那份对事业的坚守与对品质的承诺,正如印在纸上的光泽,深沉而恒久。他接过的不只是企业的方向盘,更是一种时代的信任——让智造成为大洪的新底色,让印刷之光,照见制造的未来。
【凌听·启示】
从“魔都”老厂房到浙江智造新标杆,从传统代工到品牌共创者,大洪在奚晓亮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升级路径。
在他看来:“设备选得好、团队带得稳、服务跟得上,质量就能做得好;质量上去了,体量自然就有,成本也能降下来。”
这份稳与快、守与破之间的平衡,正是当下制造企业转型的真实写照。
凌云光深耕机器视觉领域近三十年,以自主算法、系统级解决方案和行业理解力,持续助力包装印刷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
制造的底色,正被智能照亮。而那些相信科技、敢于进化的企业,正在用行动,书写新一代中国智造的故事。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