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讯 9月28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数字”)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
公司基本情况
发展历程:2020年入选首批“科改”企业,2023年入选首批“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连续三年荣获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标杆评价。
业务体系:以推动电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打造出AI驱动、云边端贯通、软硬件协同的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业务体系。
核心技术:研发聚焦电力行业的“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开发上线自主可控电力行业“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自主研制世界首套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国产电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性能达到领先水平。
经营业绩:2022年至2024年,南网数字分别实现营收56.86亿元、42.34亿元和60.90亿元;对应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09亿元、3.68亿元与5.6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
客户群体:与南方电网、内蒙古电力集团、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华电等众多国央企和行业龙头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企业定位:是全球首家开展数字电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企业,定位为数字电网领域冠军企业、世界一流数字电网创新平台、数字电网建设可靠支撑力量、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电网建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发行基本信息
拟募资金额:25.54亿元。
募集资金用途:用于时空智能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项目、新一代智能物联感知与协同控制系统建设项目、先进电力人工智能平台与智慧生产营销应用建设项目、新一代国产化企业数智化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能源行业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和深圳先进数字能源技术研发基地及技术交付中心建设项目。
保荐机构:招商证券。
上市意义
一、对南网数字自身:突破发展瓶颈,夯实行业龙头地位
解决资金缺口,加速技术与业务落地
本次IPO拟募资25.54亿元,重点投向“时空智能数字孪生平台”“先进电力人工智能平台”等6个核心项目。这些项目均聚焦电力数字化领域的“卡脖子”环节(如电力专用AI大模型、国产化物联操作系统),此前受限于资金规模,部分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度存在瓶颈。上市后,充足的资本市场资金将推动这些项目快速落地,进一步强化其在“数字电网”领域的技术壁垒——例如,其自主研发的“大瓦特”电力AI大模型、“伏羲”电力专用芯片,有望借助募资扩大应用场景,从南方电网覆盖至全国乃至全球电力企业。
提升品牌与市场化能力,减少对关联方依赖
作为南方电网控股的企业,南网数字此前业务存在一定关联交易(2022-2024年关联营收占比约30%-40%)。上市后,企业将进入公开资本市场,接受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市场化监督,这将倒逼其进一步拓展非关联客户(如国家电网、华能、华电等央企,甚至地方电力公司)。同时,“上市公司”的品牌背书将提升其在招投标中的竞争力,逐步降低对南方电网的依赖,实现更独立、可持续的市场化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核心人才
电力数字化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人才(如AI算法工程师、电力系统建模专家)是竞争关键。上市后,企业可通过“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资本市场工具,绑定核心团队利益,解决此前国企激励机制相对单一的问题,从而吸引更多行业顶尖人才,巩固技术研发优势。
二、对电力能源数字化行业:树立标杆,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范式”
南网数字是全球首家开展“数字电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企业,其业务覆盖“电网数字化(如智能调度、巡检机器人)—企业数字化(如电力企业ERP国产化)—数字基础设施(如电力物联网)”全链条,且已在南方电网实现规模化应用(如广东、云南等地的智能电网项目)。上市后,其公开披露的技术路径、项目落地经验(如数字孪生在电网故障预警中的应用效率、电力AI大模型的降本效果),将为其他电力企业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转型方案,避免行业内重复研发、资源浪费,加速整个电力行业从“传统电网”向“数字电网”的转型进程。
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电力数字化并非单一企业行为,需依赖上下游产业链(如物联网传感器供应商、电力软件开发商、云服务厂商)的协同。南网数字上市后,其业务规模的扩大将直接拉动上游环节(如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电力专用服务器)的需求,同时其开放的数字平台(如“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可能吸引更多中小科技企业参与生态建设,形成“龙头带动、中小协同”的行业生态,推动整个电力数字化产业链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
倒逼行业竞争从“资源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此前电力数字化行业存在部分企业依赖“资源关系”而非技术实力竞争的现象。南网数字通过IPO登陆资本市场,以“技术研发+市场化业绩”获得资本认可,将为行业树立“技术优先”的竞争标杆——后续其他电力数字化企业若想进入资本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必须聚焦核心技术研发,而非依赖传统资源,这将推动整个行业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转向“高水平技术创新竞争”。
三、对资本市场:丰富“硬科技”赛道,优化能源板块结构
填补创业板“电力数字化”细分赛道空白
目前A股市场中,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多集中于“传统发电(如火电、水电)”“电力设备制造(如变压器、电缆)”,而聚焦“电力数字化”的纯赛道企业较少。南网数字的上市,将为创业板新增一个“电力+数字”的硬科技标的,丰富资本市场的行业覆盖,为投资者提供参与“数字经济+能源革命”交叉领域的优质选择,同时也完善了A股“新能源—电力设备—电力数字化”的产业链投资逻辑。
验证“国企科技型企业”的资本化路径
南网数字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科改示范企业”和“世界一流专业领军企业”,其成功上市为其他“国企背景的科技型企业”(如国家电网下属的数字化子公司、发电集团的科技板块)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本化模板——即“聚焦细分赛道、强化技术研发、规范关联交易、对接资本市场”的路径,有助于推动更多国企科技资产进入资本市场,激活国有科技资源的活力。
四、对国家战略:助力“双碳”目标与数字经济协同推进
为“双碳”目标提供“数字赋能”支撑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是电力系统的清洁化(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与高效化(如电网调度优化、能耗监测),而这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例如,南网数字的“数字孪生平台”可实时模拟新能源并网后的电网负荷变化,提升风电、光伏的消纳率;其“智慧生产营销系统”可帮助电力企业降低输电损耗(目前我国电网综合线损率约5%-6%,数字化技术可将其降低0.5-1个百分点,每年节约数十亿度电)。上市后,其技术与业务的规模化推广,将直接加速电力系统的“降碳增效”,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国家战略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电力行业是实体经济的“命脉”,南网数字的上市与发展,正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典型案例——通过将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注入传统电力行业,实现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的数字化升级,这不仅符合国家战略方向,更能为其他传统行业(如石油、化工)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助力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市历程
筹划启动:2021年3月,南方电网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推进数字经济等领域上市。9月,南网数字启动上市工作法律服务项目招标,明确拟创业板IPO。12月,南网数字集团成为其唯一股东。
增资引战:2023年4月,南网数字启动增资引战,募集资金拟用于电网数字化等项目。8月,公司完成增资,引入南网资本控股等多家内外部投资人,注册资本增至约27.03亿元,估值约123.38亿元。
辅导备案:2023年12月,南网数字完成股改,并与海通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进行第一次辅导备案。后辅导券商更换为招商证券,并于2025年在广东证监局再次进行上市辅导备案登记。
IPO申请受理:2025年6月27日,南网数字创业板首发申请获深交所受理,保荐机构为招商证券,预计融资金额为25.54亿元。
上市审议通过:2025年9月26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南网数字首发事项,公司顺利过会。
提交注册:2025年9月28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南网数字IPO提交注册,上市进程进一步推进。